那个夏季,洛杉矶人讨论更多的或许不是科比的球技,而是他和同出于费城的流行歌手布兰蒂的恋情。这是洛杉矶人的秉性:浮华绚烂如烟花的事物,总能够博得他们的好感。尽管科比和布兰蒂关系十分正常,但洛杉矶媒体还是 捕风捉影了好一阵。韦斯特深知这个万花筒世界的奥妙,不免对科比多加注目,随后,他得知科比与布兰蒂什么事也没发生,于是就放心了。 科比在湖人选择了8号球衣。爱猜想的人认为,这或许是因为远在意大利的丹东尼,或者是因为他在阿迪达斯ABC训练营所穿的143号,三个数字加起来是8。NBA的球衣号码常挟着变幻不定的迷信色彩。对湖人来说 ,科比选择8号也比较省心――因为在那个夏季,在奥兰多穿惯32号的鲨鱼正面临着换球衣的窘境:因为湖人的32号已作为魔术师的荣誉号码退役了。 科比身披湖人战袍打第一场比赛时,入队还不到一周。他和同年的新秀德里克・费舍尔一起参加了夏季联赛。那类似于一个新人集体见面会,一个青年联谊晚会。在这场没有音乐伴奏的自由舞会中,科比所向无敌。他的一对 一技巧可以让大多数比他年长的对手哑口无言。他场均27分,湖人7连胜进入决赛。只是,最后,他输给了老家――费城76人的那群孩子。对手正是1996年状元新秀阿伦・艾弗森。 确切地说,也许那才是他们――多年后领衔联盟最强外围攻击手的、费城的两个儿子,第一次交手。 洛杉矶对科比的使用是谨慎的,一半是因为他太年轻,一半是因为他们阵容鼎盛,不需要揠苗助长。他们有耐心等待科比成长。 同年10月的一次训练营,科比起跳怒扣,结果扭伤了手腕。那时他还是乐于恣肆飞扬的年岁,不知道保重自己。于是球队教练提醒他“必须学会爱惜身体”。10月14日,新赛季常规赛开打前,科比和奥尼尔参加了湖人 的新闻发布会。由于他的年轻和欧洲绅士般的谈吐,以致他在现场比奥尼尔都获得了更多的追捧。 洛杉矶的记者们知道,鲨鱼从不受媒体左右,反而酷爱大言不惭地玩弄记者们于股掌之上;相比之下,科比年轻乖巧,风度优雅。他会微笑着听完你的提问,然后给出“我是个学生,我只想多学点东西,给球队提供帮助”之 类四平八稳的话语。他代表着一种积极上进的形象,虽然这种积极上进未免显得公式化,但更容易获得记者的好感。 鲨鱼侧头看着科比,那很可能是他第一次真正注意到这个侃侃而谈的小子。然后,他用一种典型的、鲨鱼式的夸张语气半真半假地嚷了一句:“咦,你这个爱出风头的小家伙!” 也正是这次言论接触,拉开了他们之间此后漫长的恩怨纠缠岁月的序幕。 秋末,NBA常规赛开打,鲨鱼是湖人队中当仁不让的巨星级中锋,而科比则在板凳的末端。主教练德尔・哈里斯老于世故,他提醒所有媒体,这个17岁的孩子代表着湖人的未来。在NBA,未来一向是虚花幻影般的词汇 ,“代表未来”的另一种表述法是“他不属于现在的阵容”。 是的,在那个赛季的大多数时间里,科比只是在板凳的尽头挥毛巾。即使鲜有上场的机会,时间也是少得干瘪,那更像是德尔・哈里斯硬挤出来,以对得起他那1000万的阿迪达斯合同。如1996年11月3日,他上场 打了6分钟。他的运动能力使他穿梭如风,
the Los Angeles Lakers Miami Heat Big Three,盖了一个帽,抓到一个篮板,但却只找到一次投篮机会――而且射失了。第二场,在麦迪逊花园,他听到了纽约人张牙舞爪的鼓噪声。他得到了职业生涯的第一分:一个罚球,3分钟时间。如此而已。 属于他的时刻在一天之后。对垒夏洛特黄蜂。那可是本应得到科比的东家。也许德尔・哈里斯想刺激黄蜂队的球迷?科比在那场比赛里打了7分钟。 他或者第一次感觉到,在机会一闪即逝的NBA,谨慎者误于平庸,偏执者才能生存!他依然没有油滑到懂得去骗犯规、晃动或寻找空当,但他至少展示了他的胆量:他投中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球,一记三分远 射。 那晚他得了5分,下一晚他得了10分,然后是2分、2分和6分。他的发挥还是十足像一个新人。突破路线、投篮选择、防守时的判断、位置感,这些需要经验来加以消化的,他一概生疏。他的才华体现在他的一对一晃动 、他的柔韧性、速度和爆发力上,他的飞翔动作可以让斯台普斯的球迷感觉如嚼了一口巧克力般甘甜,但他还是像一个拙于应用的年少剑客,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 德尔・哈里斯对媒体如是解释:“他犯的错误太多,防守能力不够。” 职业生涯第一个月,科比便感受到了父亲当年的切肤之痛。十多年前父亲为一张合同而奔忙的原由,他此刻已经明了。这是NBA的世界:残酷现实得令人毛骨悚然。没有人会把来自费城的那个少年天才的传奇在斯台普斯反 复广播。以往故事是黑白旧照片,时光之流迅速而无情。他所投失的每个球都会被放大苛责,唯一可以保护他的是他17岁的年纪、值得期望的璀璨未来,以及杰里・韦斯特。 冬天来了,提升科比能力的导师也来了。退役已22年的韦斯特会在每个周四来到训练馆亲自指导科比。这个NBA史上最伟大射手之一所做的指导意味深长。他告诉科比如何选择合适的出手时机,
women jordans,即投篮之前所需要做好的一切,以及如何防守。这些单独训导的结果是,1997年1月3日,
Comprehensive regular season and playoffs 2010,在对阵萨克拉门托国王队的比赛中,科比10投6中,10罚9中,得到了21分。 1月28日,由于埃迪・琼斯受伤,17岁半的科比被告知为湖人首发出阵。这天,他创了NBA史上首发球员的最年轻纪录。 1997年2月的全明星赛有别于以往的嘉年华盛会。恰逢NBA50周年,NBA历史上五十大球员被评出并云集一堂,迈克尔・乔丹成为首个获得200万票以上的入选者。刚步入NBA的科比尚无入选全明星的资格, 但他自有他的舞台:被选入西部新秀明星队,做全明星赛的暖场演出。 2月8日,克里夫兰,科比和身在东部新秀明星队的阿伦・艾弗森,又一次碰面。 虽然60年代末70年代初玩弄NBA的两个老阴谋家“红衣主教”奥尔巴赫与雷德・霍尔兹曼各自成为东西部新秀队的主帅,但幼驹横行,老人家无非象征性地走走过场。当晚的少年人大战,东部队上半场便遥遥领先。下 半场,西部更是一盘散沙,科比开始独立行动:在周遭一群同样偏瘦的年轻人环绕下,他仿佛又回到了高中:持球、奔袭、直突禁区……他自由发挥,得到全场最高的31分。只不过他克隆了高三的那次事件:球队输了,艾弗森 成了新秀赛MVP。 属于科比的时刻在第二天的扣篮大赛。经历80年代乔丹与威尔金斯的壮丽演出后,90年代扣篮大赛众星凋零,所依靠的无非是蒙眼扣篮、双手扣篮之类噱头把戏。但那天晚上的科比并没有像多年前的乔丹或“J博士”一 样留下教科书般的传奇扣篮。而是在五十大巨星的眼皮底下,做了一个足以让老人家们动容的扣篮:禁区右侧起跳,左手将篮球从胯下转到右手,上升,球在划过一道圆弧后迅速扣向篮筐――轰的一声,身体依然前倾,滑翔。费 城前辈“J博士”带头鼓掌,满分50分获得49分。他由此获得了当场的扣篮冠军殊荣。 关于扣篮,人们津津乐道的有关科比和迈克尔・乔丹的对比,也许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1996年,世界为寻找乔丹的接班人奔忙不已,而且已经将格兰特・希尔与“便士”哈达维放到了王座之前,但乔丹并未将权杖交给任何一个人;而那两个天才青年也各自卓然成一家,和乔丹的风格并不类似……在这一晚 后,科比的扣篮、身型和微笑都让人多少想起80年代那个戴着金项链的芝加哥少年。虽然这两个身影还远未到重合的时刻,但影影绰绰的,他们的确有许多类似之处。 随后,就是科比新秀赛季里最搞笑的故事: 1996―1997年季后赛第二轮第五场,湖人对爵士。最后几秒钟。鲨鱼因“六犯”已被罚下。德尔・哈里斯抬起头来:“我们需要一个三分球。” 暂停。仅剩一次进攻时间。爵士队的板凳上,新科常规赛MVP卡尔・马龙在摸着腕带,史上最牛的助攻王斯托克顿则一脸冷漠,奥斯特塔格――这个被鲨鱼蹂躏了一整场的白白胖胖的大个子脑袋低垂,不断用 毛巾擦汗。 “这个三分球由你来射!科比!”哈里斯命令说。 邮差和斯托克顿昂首走上球场。邮差叉着腰看看大屏幕,斯托克顿走过之时拍了一下他的屁股以示打气,杰夫・霍纳塞克看着对手阵容中满不在乎的琼斯。琼斯那长长的马脸看上去很轻松。斯托克顿又扫视湖人所有人的脸。 他在判断谁将进行最后一投。 开球。观众喊声沸腾。内线的巨人们像被绞肉机打碎。埃迪・琼斯斜跑。科比接到球,他的手忽然冷了。这本是他投惯了的动作:多年以来,他每次夜晚都在洛马里昂高中篮球场上奔跑不息,一遍又一遍地投篮,肌肉已经形 成记忆,几乎可以闭着眼睛出手。只是,这一刻,时间在走,斯托克顿用足以令人崩溃的眼神盯着他。他下意识地运了一下球。快没时间了。 这是一个需要信心的时刻。没有往昔让他重温,他还没满19岁。场边的哈里斯在歇斯底里地对他吼叫。他扬起手臂,像多年以来一直练习的三分射球一样。起跳,球托至头顶,出手。但手势柔滑,篮球飘离他 的手。 斯托克顿的表情放松下来。他抬起头安详地看着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丑陋的弧线,然后没有接触任何东西地掉在了地上。 三不沾。 比赛结束。邮差和斯托克顿拍了一下手,以示庆祝。爵士的替补们穿上外套,鱼贯式奔向过道……鲨鱼愤怒地踢了一脚冰桶,朝着记者们大放厥词。科比・布莱恩特依然呆在他出手的那个位置。心里空落落地看着那个球下落 的方向。 那一天,人们知道了,无论表情多么从容,他终究还是个孩子。 与乔丹PK就来劲 此后十年中每一个地狱般的夏天相似,1997年的夏天,科比・布莱恩特残酷地暴虐自己的身体。周遭的人们发现他变成了另一个人:留起毛茸茸的头发,没白天没黑夜地在球馆与自己较着劲。他的魔鬼训练既无教练,也没有 对手,全部都是科比对科比。他在一遍遍地尝试着高难度动作,诸如身体失去重心时的出手,诸如滞空出手等,虽然没有喝彩声,但自得其乐。当然,这只是他NBA苦旅的开始,他的高难度动作并未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过 还好,经过不懈的努力,到1997―1998赛季,他在队里已经站稳了第六人位置。在里克・福克斯、埃迪・琼斯疲惫之时见缝插针地上场夺分。他抢断、跳投、切入,以及一如既往地扣篮。 局外人并不知道2007年夏天的科比做了什么。直到那年12月17日,人们从湖人与公牛的鏖战中,突然发现了科比的“本色”。 那战比赛,疲惫不堪的公牛遇到没有鲨鱼的湖人。乔丹依然不可阻挡:他持续上演着那些匪夷所思的动作:右翼大幅度晃动后远射三分,低位背靠后接后仰跳投,晃动后切入左手上篮。赛后接受采访时他笑容满面,但却不是 因为他取下36分或是公牛取胜,而是因为在这个夜晚他不寂寞,那天,他看到了一个酷似少年时期自己的8号,一个迈克尔・乔丹的影子。 是的,一个还在为球队打替补的二年级生,独自对抗篮球世界之神。在进攻端,他可以在左翼接球闪电般出手投中,他可以在空切后闪过乔丹蜘网般的大手,接传球后扣篮。在一对一应对乔丹时,他也被乔丹华美的低位步伐 晃得像孩子一样乱跳,目送乔丹上罚球线,可是在另一端,他会大胆莽撞地投出三分球,或是模仿乔丹的背靠、晃动、后仰跳投。 在这个夜晚,34岁的乔丹似乎遇到了另一个自己:他每在一端做出一个使全场惊叹的动作,另一个自己便在另一端又一次点燃观众。尽管这个叫科比・布莱恩特的小子没有能够带队取胜,可是他射下了33分:这是一次无 与伦比的模仿秀,是乔丹和自己年少的影子对局,左右互搏。 在这个夜晚,斯台普斯第一次喊出了“乔丹接班人”的声音。这个声音,是那个年代NBA赛场每季换档的新鲜水果,正当希尔与哈达维多多少少让人们的希望减色之时,科比“应时当令”地蹿了出来,并成了最新潮的色彩 。 人们开始揣摩科比了:他在大城市,有奔放绚丽的球队传统,身材、体型酷似乔丹。与那个时代所有孩子一样,他的技术细节以乔丹为榜样;洛杉矶的狗仔队捉不到他的负面新闻;他不给新闻发布会提供如珠妙语,但谈吐健 康而合理――这一切,再加上他19岁的年纪,于是世界被倾倒:一个新的、成长中的“乔丹二世”! 有时候,一个成长中的巨星比成型的巨星更迷人。洛杉矶人可以一夜夜不厌其烦地看着他的比赛细节,然后幻想他的未来荣耀。那时他还没为湖人打首发,但却被万众一心的投票者们推进了西部全明星首发阵容。这并非对他 实力的推许,而纯粹出于一种热爱。因为,在他一年半的职业生涯里,他给NBA提供了一种理想主义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与伟大的乔丹手中的接力棒靠得很近。 1998年2月,全明星赛。他踏上赛场时还感到紧张。他是新人,巨星们不会屈身俯就,去对一个新人说甜言蜜语。他习惯了一个人,也不会去和老人家们攀谈。这颗骤然暴亮的新星内心衷曲,也许只有早一年入行的凯文 ・加内特知晓。 多年以后,科比如是回忆:在上场前,加内特拍了拍他的肩,说:“跟着我跑,我会给你传球的。” 的确如此。当KG给科比传出一记空中接力让后者飞身扣篮后,科比才真正进入全明星赛的节奏。在比赛的前两节,他甚至又回到了1997年12月17日那场比赛的状态:他执意和乔丹一对一。 那一次,他拒绝了琼斯欲和他夹击乔丹的手势;这一晚,他拒绝了卡尔・马龙的掩护。迎面邀击乔丹似乎是他的赏心乐事。挑战或者迎接挑战,这个好斗的少年开始露出他的獠牙。当然,一个他还是孩子的标志:和一年前的 新秀全明星赛一样,他依靠个人才华纵贯全场,却极少传球。虽然乔治・卡尔下半场把这柄利刃收起,但全场,科比依然以18分领先西部明星队。只是,这一晚与乔丹的单挑,并未为他带来立竿见影的回报。 他的每一点成就总伴随着相应的争议,每次蜕变总会留下旧壳供昆虫蚕食。1998年全明星之夜使媒体发觉了他的瑕疵,他成熟姿态下的一点阴影。他的好胜、偏执和傲慢逐渐掩饰不住。德尔・哈里斯继续指责他不融合于 球队体系,不擅长防守。科比的上场时间再度受到限制。与以往一样,每次遇到质疑,他总会用自己的表现去应对。但那为时已晚:1998年,湖人西部决赛再次遇到犹他爵士,然后被横扫。 至此结束了他,科比・布莱恩特在NBA的成人礼。 人生提示 应该说,在科比一生当中最值得感恩的莫过于湖人教父――杰里・韦斯特。 韦斯特在NBA选秀大会上见证过被黄蜂选中的科比的现场表现,他暗自感叹:那个刚从魔术弄来的巨无霸身边要是能有这么个小子该多好啊!于是他就动起了挖黄蜂墙脚的心思。 一个多月后,韦斯特把正值当打之年的湖人旧臣迪瓦茨送给急功近利的黄蜂,并在夏洛特人一阵窃喜中,领走了未满十八的高中生――科比・布莱恩特。 当时没有人看到韦斯特的运筹帷幄,未雨绸缪。直到几年后,当人们缓过神来时,韦斯特打造的“OK”组合在联盟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了。然而,当我们无数的球迷在欣喜于“OK”组合给我们带来不尽的娱乐的同时,有多 少人能领略到其后面的管理智慧? 应该说,发现人才,科学用才――这或许就是湖人队能维持数十年来基业常青的根本。韦斯特把在魔术无所作为的奥尼尔和充满未知数的少年科比拿捏到一起,正是球队管理的一种体现。 我们不得不感佩韦斯特的远见卓识。他曾制造过20世纪80年代湖人神话,在他后来担任湖人总经理的日子里,小的好事做多少我们不管,能定锤江山的大好事只要这两件就足矣。也许有人认为他仅仅是赌场的赢家,即便 如此,我们却看到了这个赢家过人的慧眼、耐心和统筹能力。 只可惜,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层,像韦斯特这样的高人,实在是稀缺。相反,我们似乎很容易从成人之美后又捶胸顿足的魔术与黄蜂身上,找到我们自己短视的功利身影! 我们再来看科比。 科比从NBA第一天起,就注定了他是联盟当中最能改写纪录的家伙。 他在用同样的耐心蛰伏两年后,终于成为球队不可或缺的首发,然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随着他与大鲨鱼“天作之合”的日臻成熟,他渐渐触摸到上帝的脸庞,感受到上帝的呼吸。尽管如此,从小就执著于个人成就感的他, 在球队高歌猛进的时候,已经不满足自己在“OK”中的“B角”地位,他不失时宜地通过个人表现欲,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包括他在全明星赛中一次偏执地单挑乔丹、在五十大巨星眼皮底下上演不可思议的暴扣… … 他想做什么?是想当横空出世的英雄?还是想做反英雄主义者?抑或是在唤醒好莱坞巨星们的眼球? 从那开始,坊间以“科比・布莱恩特”为名的审美与审丑竞赛的序幕徐徐拉开。 有人讨厌就有人喜欢,就像有英雄崇拜就有英雄煞神一样。有人不愿意看到乔丹被超越,有人就期待着享受这种超越带来的快感。 不得不说的是,在人类审美与审丑意识越来越无章可循的今天,这样的争论已经毫无意义。我们假如换一种眼光,从解构科比表现欲的动机中去感受给我们现实人生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那么我们就会把我们欣赏NBA 的眼界提升到另一个高度,即:自我心智的启迪。 其实,向乔丹的至尊地位发起过挑战的又何止科比一人?如希尔与哈达维等,都以不同的方式尝试过,但他们充其量会被人们视为“接班人”的级别,不像科比――甫一亮相,就让人感受到仿佛又见乔丹身影。你除了钦服他 对乔丹技术精髓的解读与模仿能力之外,再把他当作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的初生牛犊,有何不可? 人生的意义,在于给自己多一点上进的修行; 成功的意义,在于给自己多一点挑战的信心,
Carried out in Thursday's seventh NBA Finals。 世事如此:我们不断地制造神话,然后不断地接受有人打破神话的事实。别说是科比・布莱恩特,即使是你,我,他,在自知具有挑战某种权威的实力的前提下,我们会放弃这种挑战机会吗? 给挑战者多一点鼓励,给超越者多一点掌声吧,这不止是一种风度,同时也是给自己的一种人生激励! ――舍予 加载中,请稍候......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